[1]赵庆波,张公明.煤层气评价重要参数及评价[J].石油勘探与开发, 1999, 26(2):23-26 [2] 王秀茹.刘家区煤层气产能主控地质因素分析[J].中国煤层气, 2007, 4(2):26-29 [3]刘人和,刘飞等.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[J].油气地质与采收率, 2008, 15(4):16-19 [4]张培河,刘钰辉等.基于生产数据分析的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产能控制地质因素研究[J].天然气地球科学, 2011, 22(5):909-914 [5] 杨秀春,接铭训等.潘河煤层气试验区产能影响因素分析[J].天然气工业, 2008, 28(3):- [6]. [7]潘建旭,王延斌等.资源条件与煤层气垂直井产能关系——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与潘庄区块为例[J].煤田地质与勘探, 2011, 39(4):24-27 [8] 倪小明,苏现波等.恩村井田煤层气垂直井产能地质主控因素分析[J]. 煤矿安全,2009:79-82. [9]陈振宏,陈艳鹏等.高煤阶煤层气储层动态渗透率特征及其对煤层气产量的影响[J].石油学报, 2010, 37(6):966-974 [10]陈振宏,王一兵.影响煤层气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分析——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为例[J].石油学报, 2009, 30(3):409-416 [11]孟艳军,汤达祯,许浩.煤层气开发中的层见矛盾问题——以柳林地区为例[J].煤田地质与勘探, 2013, 41(3):29-33 [12]李忠诚,唐书恒等.沁水盆地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与产能关系研究[J].中国矿业大学学报, 2011, 40(3):424-429 [13]张傲翔,曹代勇,魏迎春,宋阳,张晓玉.煤层气井产出煤粉浓度与地质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[J]. 煤田地质与勘探, 2016, (05):76-79. [14]刘大锰,李俊乾.我国煤层气分布赋存主控地质因素与富集模式[J]. 煤炭科学技术, 2014, (06):19-24. [15]朱书阶.影响煤层气含量的地质因素分析与定量预测[J]. 中国煤炭, 2011, (04):45-48. [16]曹新款,朱炎铭,王道华,赵雯.郑庄区块煤层气赋存特征及控气地质因素[J]. 煤田地质与勘探, 2011, (01):16-19+23. [17]桂宝林.六盘水地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富集高产控制因素[J]. 石油学报, 1999, (03):39-45+4. [18]尹淮新.新疆大倾角煤层的煤层气开采方式探讨[J]. 中国西部科技, 2009, (06):4-5. |